質譜技術作為現代分析化學的重要工具,其定量分析能力在藥物研發、環境監測和食品安全等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將系統介紹質譜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及其特殊技術細節,為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提供全面的技術參考。
一、質譜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質譜定量分析的本質是建立離子信號強度與待測物濃度之間的數學關系。這一關系可通過以下公式表達:
A=kC+bA = kC + bA=kC+b
其中A為信號強度,C為濃度,k為響應因子,b為截距。該線性關系在質譜的"動態范圍"內成立,通常可達3-4個數量級。
質譜實現定量的物理基礎在于:
- ?離子化過程?:樣品分子電離產生的離子數量與樣品濃度成正比(在動態范圍內)
- ?離子傳輸?:傳輸效率在合理離子流量下保持穩定
- ?離子檢測?:檢測器信號強度與離子數量呈線性響應
值得注意的是,常規質譜圖中顯示的相對強度(0-100%)不能直接用于定量,必須獲取并利用信號的絕對強度信息。
二、主要定量分析方法
1. 外標法(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 ?原理?:通過測定已知濃度標準樣品建立工作曲線,再測定未知樣品
- ?操作流程?:
- 配制5-7個濃度梯度的標準溶液
- 測定各標準溶液的質譜信號強度
- 繪制標準曲線(A=kC+bA = kC + bA=kC+b)
- 測定未知樣品信號強度,通過標準曲線計算濃度
- ?優點?:操作簡便,適合基質簡單的樣品
- ?缺點?:易受儀器波動和基質效應影響
2. 內標法(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 ?原理?:在樣品中加入已知濃度的內標物,通過測量待測物與內標物的信號強度比進行定量
- ?操作流程?:
- 選擇化學性質相似的內標物
- 將固定量內標物加入樣品和標準品
- 測定待測物與內標物的信號強度比(R=AsampleAISR = \frac{A_{sample}}{A_{IS}}R=AIS?Asample??)
- 通過標準曲線計算濃度
- ?優點?:顯著提高精密度(RSD可<5%),有效補償基質效應
- ?缺點?:內標物選擇要求高
3. 同位素稀釋法(特殊內標法)
- ?原理?:使用穩定同位素(如13C^{13}C13C、15N^{15}N15N)標記的化合物作為內標
- ?優勢?:
- 標記物與待測物物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 質譜可區分質量差異
- 被認為是"金標準"定量方法
- ?應用?:特別適用于痕量分析和復雜基質樣品
三、特殊定量技術細節
1. 選擇反應監測(SRM)
- ?技術特點?:
- 利用串聯質譜(如三重四極桿)的雙重質量篩選
- 顯著降低背景噪聲(2-3個數量級)
- 檢出限可達ppt級(10−1210^{-12}10−12g/mL)
- ?工作模式?:
- 第一級質譜選擇母離子
- 碰撞室裂解母離子
- 第二級質譜選擇特定子離子
2. 高分辨質譜定量策略
- ?質量精度優勢?:
- 分辨率>100,000,可區分同量異位素干擾
- 精確質量數(精確至0.0001Da)提高選擇性
- ?挑戰?:
- 脈沖式檢測導致線性范圍較窄(約10310^3103-10410^4104)
- 需采用分段采集或自動增益控制技術
3. 標記定量技術
- ?iTRAQ/TMT?:多重同位素標記實現多組樣品同時定量
- ?SILAC?:細胞培養中穩定同位素標記比較蛋白表達量
- ?要求?:標記效率通常需>95%
四、方法比較與應用選擇
?指標? |
?外標法? |
?內標法? |
?同位素稀釋法? |
?準確度? |
中等 |
高 |
極高 |
?精密度? |
5-15% RSD |
1-5% RSD |
<2% RSD |
?基質效應? |
敏感 |
抗干擾 |
完全補償 |
?成本? |
低 |
中 |
高 |
?適用場景? |
簡單基質 |
復雜基質 |
痕量分析 |
?應用建議?:
- ?常規分析?:優選外標法
- ?復雜基質?:推薦內標法
- ?超高靈敏度需求?:選擇同位素稀釋法結合SRM技術
質譜定量分析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其在各領域的應用持續深化。理解不同方法的原理和適用條件,結合特殊技術細節的優化,是獲得可靠定量結果的關鍵。隨著高分辨質譜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質譜定量分析正向著更高通量、更高準確度的方向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