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相繼發布通知,正式開展2026年改善科研條件專項資金項目(科研裝備類)申報工作。
此次專項資金項目的申報,是中國科學院響應國家號召、推動科學儀器國產化進程的重要一步。長期以來,我國科學儀器市場被國外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國內企業在核心技術和市場份額上難以與之抗衡。然而,隨著國內科研實力的不斷提升和國家政策的扶持,國產科學儀器逐漸嶄露頭角,開始在一些領域實現進口替代。
根據申報要求,申報項目需嚴格遵循“共建、共享、共用”原則,統籌考慮項目緊迫性、必要性、可行性,鼓勵研制,重點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重點支持兩大方向:
一是優先支持搶占科技制高點重點任務需購置的關鍵儀器設備。
二是優先支持利用成熟技術自主研制的科研儀器設備,或對尚有較好利用價值、直接服務于科研的儀器設備進行功能擴展、技術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文件中明確要求“申報購置項目應當優先選擇可滿足需求的同類國產儀器”,部分要求單臺設備預算不得低于30萬元,支持申報50萬以上儀器設備,鼓勵申報100萬以上大型儀器設備。鼓勵多部門聯合申報,儀器設備要滿足多個部門使用需求。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強化共享共用。
據悉,中國科學院各院所已接到通知,明確支持老舊國產設備更新及進口設備替代,其中國撥經費與自籌資金比例為1:1。部分省市級質檢院獲國撥經費60%支持,剩余由地方財政補足。
除了中國科學院專項資金政策外,其他相關政策也在陸續落地。例如,財政部在今年年初發布通知,延長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期限,進一步加力支持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浙江、上海、四川等地也相繼發布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大重點領域設備更新項目支持力度,擴大支持范圍,加力實施設備更新貸款貼息。這些措施無疑為國內儀器行業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素材來源: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