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我們始終‘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決不姑息,決不搞下不為例!””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監測司司長蔣火華在生態環境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強調對監測數據質量問題的重視。
?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數據質量是監測工作的“生命線”。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實施生態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
?
蔣火華表示,“如果采用了虛假數據,則一定會誤導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講,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我們始終‘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決不姑息,決不搞下不為例!”
?
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數據造假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蔣火華表示,當前造假問題的主要矛盾點在于排污單位。在自動監測方面,一些排污單位為逃避監管,伙同或指使設備運維方造假;在手工監測方面,在排污單位暗示、默許下,一些第三方監測機構為搶占市場或節省成本而造假。
?
此前,中青報曾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指出,第三方機構為搶占市場造假的問題,建議加大處罰力度,并將得利的委托方,即排污單位也納入處罰范圍。
?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2024年,陜西某公司以“包合格”承攬環境監測業務,出具虛假報告222份,獲利76萬余元,陜西法院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對該公司和責任人員定罪判刑,并發出司法建議促推治理。這一案例也被寫進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
蔣火華說,“條例尤其對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提出了一系列法規制度設計,依法壓實排污單位、第三方監測機構等各自法律責任,讓法律‘長出牙齒’。”
?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從制度、管理、技術、隊伍四個方面發力,繼續聯合各單位,持之以恒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以高壓震懾加快實現“不敢假”;建立基于數智化技術防控理念的“源頭約束―過程穿透”技術體系,力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不能假”;加強基層生態環境隊伍建設,確保污染源監測監管事有人管、責有人負,加快遏制并扭轉監測造假態勢。